腹部隐痛,只是肠胃不适吗?腹胀,只是情绪压力大吗?一些女性直到体检报告上亮起红灯,才发现卵巢癌已经缠上身。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吴小华主任医师指出,相较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这三种筛查常见的妇科肿瘤,卵巢癌更为凶险,它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妇科肿瘤。那么,面对卵巢癌,目前有哪些预防性处理手段?女性在保护卵巢健康方面,又有哪些生活化建议?吴小华特别给出解答。
体检不易发现,高危人群可预防性处理
罹患卵巢癌的女性,身体可能会出现哪些异常表现?哪些体检项目可以在早期查出卵巢癌?吴小华指出,卵巢癌早期肿瘤较小,常常毫无症状,偶尔让人感觉腹胀、下腹坠胀,或者食欲不振。随着肿瘤逐渐长大,压迫症状才会显现,腹胀、尿频、排便困难接踵而至。晚期合并腹水、胸水,胸闷等不适,但这时病情往往已经进展到比较严重的阶段了。
遗憾的是,正常人群在一般体检中很难早期发现和筛查出卵巢癌,因此通过筛查并不能降低卵巢癌的死亡风险。吴小华提醒,体检发现卵巢上的囊性或囊实性的包块时,需要引起警惕。这些包块的形成有多种原因,需密切动态随访。如果包块长期存在,大小超过5厘米,就需要进一步的影像检查来鉴别这个包块是否为良性。如果存在可疑恶性的情况,就需要通过手术来明确病理结果。
卵巢癌的遗传风险是非常重要的病因。正常人群一生罹患卵巢癌的风险为1.5%,而当携带BRCA1或BRCA2基因的时候,发病风险就提高到了40%~60%。此前,吴小华团队研究发现,中国卵巢癌患者的BRCA1/2突变率高达28.5%。他建议,经遗传咨询及风险评估后需要进一步接受遗传基因检测的个体,尽早接受检测,明确肿瘤发病风险。
吴小华告诉记者,目前B超仍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建议高危人群应每年做一次超声检查。出现不适症状或进入围绝经期女性,可做CA125+HE4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查。不过,直径<1厘米的较小实性肿瘤不易被测出,此时就需要做MRI检查。
对于卵巢癌患者的一级亲属做预防性的处理,可降低卵巢癌发病风险。对于BRCA1的基因突变,一般建议患者在完成生育以后,35~40岁的时候,进行输卵管卵巢切除;对于BRCA2的基因突变,发病年龄会滞后一些,在40~45岁进行预防性切除即可。此外,对于发病较早的卵巢癌患者的一级亲属,并且携带了致病基因的,可以在患者发病年龄前五年左右,接受降低发病风险的输卵管卵巢切除术。未完成生育功能者,在专业指导下,采用口服避孕药及密切观察等措施。
吴小华提醒,育龄期的高危女性,生育前与肿瘤遗传咨询医生及生殖医生共同探讨可能的遗传阻断方案。
保持卵巢健康,专家给出生活化建议
吴小华介绍,保持卵巢健康,就要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
具体来说,健康生活秉持均衡饮食原则,确保摄入各类营养物质,同时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规律作息,维持稳定的生物钟节奏;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代谢水平。
值得提醒的是,育龄期女性要做好生育规划,尽量避免多次人工流产。多次流产可能对卵巢及生殖系统造成损伤,影响卵巢正常功能。
同时,注重压力管理、舒缓情绪,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可能加速卵巢功能衰退。建议选择冥想、瑜伽等方式舒缓压力,在平静身心的同时,助力卵巢健康。
当然最大配资官网,定期体检,选择适合自己的检查项目,始终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及时发现身体异常,对卵巢健康监测同样不可或缺。
恒盛智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